陳永力
■關注職業院?!叭恕?/span>
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,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,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,實現全程育人、全方位育人。教育部職成司組建專家隊伍研定《職業院校“三全育人”典型學校建設指南》,遴選100個“三全育人”典型案例,有力推動了全國職業院?!叭恕惫ぷ髡w設計、系統建構、協同推進,落實落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。
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
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鮮明價值導向。加強師德師風建設,推進理想信念教育,增強教職工為黨育人、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,在守正創新中形成主線清晰、主題明確、主體多元的工作思路,切實遵循“三全育人”的工作要求和價值導向,校準星、凝共識、聚合力、創特色,營造出多線并軌、相融相濟、協同聯動的全新工作局面,有效把思想政治教育、教學的工作要求貫穿到辦學治校全過程和教育教學各環節,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地引領學生立志氣、強骨氣、蓄底氣。
強化黨建引領,明確責任擔當。健全黨委統一領導、黨政齊抓共管、部門協同配合的思政工作格局,充分發揮黨組織在“三全育人”工作中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。將“三全育人”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學校事業發展規劃、年度工作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,與教學科研同部署、同落實、同考評。院(系)黨組織定期研究、部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,按照“雙帶頭人”標準選優配強黨支部書記,明確黨支部和黨支部書記、黨員的育人責任。創建黨建示范校、樣板黨支部,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。各級黨員領導干部帶頭講黨課、團課和思政課,帶頭聯系班級,帶頭深入課堂、宿舍,帶動全員育人蔚然成風。
充分發揮貼近產業的特色優勢
校企融通,拓展育人主體。發揮貼近產業的特色優勢,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校企合作、產教融合的重要內容。成立特色產業學院和協同育人中心,共同開展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,對接產業標準和崗位需求,調適人才培養方案、優化課程開發,合力打造高端教學平臺和優質教學團隊??焖倩貞录夹g和產業變革需要,深度對接職業崗位場景,共同建設新專業新課程,改造傳統專業和課程,不斷增強職業教育的功能性和價值性,持續激發學生的職業榮譽感和社會使命感。
培育工匠精神,豐富教育內容。把勞模精神、勞動精神、工匠精神有機融入思政課和專業課,培養學生熱愛勞動、技高為榮、精益求精、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質。成立工匠大師工作室和勞模工作室,組織師生訪談大國工匠,聘請大國工匠、勞動模范、技術能手擔任兼職教師或輔導員,在傳承技能的同時,內在激發學生知行合一、德技雙修。
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
全員育人增強合力。嚴格按師生比不低于1∶350配備專職思政課教師,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的“六要”要求,鍛造信仰堅定、學識淵博、理論功底深厚的思政課教師隊伍。建設好輔導員、班主任隊伍,從選、育、留、用等方面多點施力,有機銜接校內校外相關師資建設機制,不斷提升學生工作隊伍的思想政治教育、教學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素質。明確全體教師育人職責,不斷加強師德師風教育,使全體教師自覺把教書與育人統一起來,把立德樹人作為價值尺度和工作目標,既做“經師”,又做“人師”,提高育人效果。加強管理崗位人員、教輔人員和后勤員工的培訓,內涵式、立體化提升辦學治校的管理和服務能力,創建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崗、服務育人示范崗,選樹一大批先進典型,發揮良好的引領示范作用,助力管理育人、服務育人提質增效。
全程育人高效銜接。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技能人才成長規律,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與學生成長全過程。通過思路創優、師資創優、教材創優、教法創優、機制創優、環境創優,扎實開展實踐教學,善用“大思政課”,把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,打造新時代思政“金課”,發揮其在立德樹人中的關鍵課程作用。成立課程思政教研機構,建立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聯合教研機制,共同挖掘思政元素,建設一批課程思政示范院(系)、示范課程,明確每門課程的育人功能、每位教師的育人職責,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、同頻共振。根據不同學段,開展各有側重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,構建“年年有創新,學年有重點,學期有計劃,月月有主題,周周有活動,天天都精彩”的活動育人體系,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學生整個在校學習生活。
全方位育人有機聯動。重視文化育人,通過整體規劃校園環境,建設美麗校園、溫馨校園,使一草一木、一花一石都承載育人功能;通過開展校史、校訓、?;?、校歌教育,讓校風校訓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、時代精神、價值理念滋養學生心靈;通過建設專業場館,彰顯辦學特色、專業特色,融專業教育與文化教育于一體;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,寓教于樂,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有機融合。成立新媒體中心,建設師生網絡工作隊伍,鼓勵師生創作網絡文化精品,通過網絡展示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、疫情防控中涌現出的時代楷模和學生們身邊可敬、可愛、可學的榜樣,扎實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,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特色。職業院校還普遍開展與企業聯合育人,搭建家校聯絡平臺,實現校企聯動、家校聯動,拓展育人空間,增強育人效果。
發布時間:2022-10-26 信息來源:《中國教育報》2022年10月25日第05版職教周刊